這一期今周刊剛好是我喜歡的議題——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線的馬拉松,我的成功我定義。讀完後附上我的心得感想:

 

主題內容大致是說,90年代後出生的年青子弟,開始越來越多人靠自己的方式去開拓人生,走出自己的一片天,如今已儼然成為一種工作新趨勢。

 

當然所謂靠自己的方式,並不一定是指「創業」,因為創業需要大筆資金、長期抗戰與應付生活壓力的「毅力與堅忍力」、還有貴人相助等等,是一條辛苦崎嶇之路,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去挑戰。

 

這次的議題報導讓我觀察到一個新的走向,就是運用自己的擅長的能力,為社會做出貢獻。首先需要的是一顆無私的心,工作不再單單只是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實踐夢想去擁抱這個世界。因為在自己的領域得到救贖,便會將這份心情回饋給大眾,因為這和以往的工作態度截然不同,所以才被稱為「靠自己的方式去努力」。

 

「夢想不能當飯吃」這句話已經聽到耳朵快長繭了,雖然我不否認有它的道理,但那或許是用錯了方法也說不定。如果一味盲目追求夢想而忽略現實,那叫作固執。我們可以從現有的工作找到夢想,或是將夢想與工作結合,甚至是在工作之餘的零碎時間鋪陳夢想,仔細思考後,其實路有很多條,只是許多人欠缺那份跨出框架的勇氣。

 

老一輩的人都會認為年輕人在工作上遇到一點挫折就被打垮、輕言放棄,就像顆草莓一樣,碰一下就爛了。年輕人都不喜歡被叫作草莓族,因為他們厭倦了世上固定的工作模式,雖然能賺錢但找不到自我,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歸屬感、認同感與成就感,日復一日深感前途茫茫。

 

不管是什麼工作都有它辛苦之處,但如果兩邊都是辛苦,何不選擇一個自己甘願去付出努力的工作呢?如果現有的工作找不到咬牙苦撐與不屈不撓的意義,成長的幅度也有限。每個人都有潛力去面對新挑戰,但如果在不恰當的地方,也很難發揮出來。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,只是礙於現實考量不得不屈服。追求安定、穩定固然很好,但這一輩年青子弟卻以不同的型態追求目標,跳脫世俗的框架揮灑色彩。時代正在緩慢確實地轉變,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?

 

發揮一己所長這件事,可以帶給我們被社會接納的認同感,以及滿足的成就感等等,這種感覺會讓人產生自信與毅力,就像上了油的機器,順暢運作,遇到困難也會願意去解決,如果能把這份感覺投入工作,便是雙贏效果。

 

究竟什麼才叫作成功?定義在於自己而不是別人,我們不需用世俗的標準去定義,只要從這件事找到生存的意義,就算成功。但如果連在追求目標與夢想這條路上,因挫折而輕言放棄、裹足不前,被稱作草莓也就無可厚非了。

 

最後附上今周刊文章裡提到的日本廣告影片(有中文字幕),將人生比喻一場馬拉松,跑者猛然回頭,領悟自己為何努力、為何競爭,我覺得很有意思。

 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oKLWIW8ZZQ

 

今周刊2017/11/16第1091期 心得分享

arrow
arrow

    Ni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